为强化电动自行车管理
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展新国标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行动,检验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实施一年多来的成效,聚焦重点产品和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销售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生产、销售不符合新标准、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电动自行车,以及非法改装、拼装、篡改电动自行车的行为,并加大对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充电器等重要配件的抽检力度。对抽查到外地生产企业在本地销售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电动自行车,及时把抽检结果及查处情况书面通报至生产企业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实现溯源跟踪,切实做好不合格产品后续处理工作。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实施以来,共检查经营户770户,关门停业303户,检查电动车品牌276个,封存超标电动车1128辆。电动车新国标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行动中,共出动439人次对696家电动自行车销售网店开展检查,引导市民正确购买使用达标电动车。
强化销售环节执法查处
规范使用环节安全管理 市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市城市管理局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通告》,明确自2021年8月23日起,相关职能部门对超标电动自行车采取“逐步淘汰、分步实施”的方式,至2023年4月15日全面禁止超标电动自行车在昆明市辖区内道路行驶。《通告》对电动自行车生产、停放做出了相关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及其蓄电池等相关产品;禁止拼装或者擅自改装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应当在非机动车公共停车场或者设有非机动车停放标志的区域内停放,做到同向、整齐、有序。对于不在规定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内投放和未同向依次摆放的共享助力车,经通知运营企业2小时内未整改的,城市管理部门将予以清理。同时,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明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不得在昆明市行政区域内生产、销售、办理注册登记,已办理登记或者已安装物联网防盗号牌的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可以在公安机关禁止通行区域以外的道路行驶,且自2019年4月15日起过渡期为4年。
集中开展隐患排查整治 今年市“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昆明电动自行车停放点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提交提案,明确由市场监管、消防、公安、住建、城管等部门联合牵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常态化的电动车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将电动车违规停放、违规充电等现象列为整治重点,加大处罚力度,对违反安全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019年新修订的《昆明市消防条例》,还专门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进行了规范管理,增设了处罚细则,特别是加大了对个人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近年来,各地通过增加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安装充电设施并安排专人管理,进行人车分离,形成了整治长效机制。其中,五华区在天骄北麓小区率先引进电梯“阻车”系统,使用“黑科技”杜绝电动自行车进入高层建筑。西山区依托“智慧消防”物联网平台,通过在城中村每栋出租房建筑通道及楼层安装带“遗留物品识别功能”的监控设备,有效加强了城中村的消防安全监管。今年以来,全市消防部门共检查单位(场所)2484家,发现违规停放隐患1664处,发现违规充电隐患1534处,清理违规停放充电行为1755处,印制张贴通告及相关宣传资料86236份,组织常识宣传和典型火灾案例警示教育194次,组织疏散演练233次。
推进拆解回收环节管控
8月16日,云南省非标电动自行车淘汰置换工作动员大会暨昆明市场非标电动自行车淘汰置换工作政策法规宣贯会在昆明召开,明确由云南省电动车商会牵头开展昆明市100万辆非标电动自行车淘汰、置换工作,同时开展回收、报废和拆解处置工作,旨在避免非标电动车在置换阶段倒流市场、二次销售或被丢弃侵占公共空间引发安全隐患等问题。昆明全市将有800余个换购点为非标电动车驾驶人提供以旧换新、报废回收等服务,时间持续至2023年4月15日。根据旧车的情况不同,车辆的补贴价格从200元至1000多元不等,所有指定换购点,均有销售品牌授权书、3C强制认证书、商标注册证书,具有固定的销售网点和仓储、售后服务能力,还需在省电动车商会备案并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经换购培训合格后才可开展相关业务。市民在置换非标电动车时,可选择符合标准的任意换购点进行置换。目前,由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协作企业、会员企业等共同筹集资金,已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在东川产业园区建设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闭环式、一条龙、一体化、自动拆解生产流水线工厂,实现了回收、停放、运输、拆解闭环管理。